Nibbler 網站 SEO 檢測工具,輕鬆獲取各項成效評比
- Nibbler 共有四大評比項目,包括易用性(Accessibility)、用戶體驗(Experience)、市場營銷(Marketing)及技術相關(Technology),並針對每個項目進行分析、評分,例如網站流量、網址格式、Meta 標籤、內部外部鏈結、網站標題等與 SEO 有關的數據,或是在社群網站,例如 Facebook、Twitter、Google+ 的表現等等。
不要用平面設計的思維做 UI « 嫁給RD的 UI Designer
- 淡入淡出、往左邊飛、往右邊翻頁之類的動態效果。這就是「會動」了?動態效果不過是平面設計師眼裡的「會動」,和 UI 設計師、RD 眼裡的「會動」完全是兩回事,UI 設計的「會動」特指「行為」,包含使用者的行為、介面的行為、系統的行為。
- 同樣的一項產品,目標族群不同,產品外觀也會不同;拿給不同的人使用,也會得到不同的結果。甚至連任務目標(使用者想透過產品完成什麼事)都會不一樣。
- 使用者是誰?會怎麼操作?在什麼情境下操作?操作的任務與目的?
引導使用者操作並完成任務的手段
介面常常和互動相提併論,使用者會透過操作介面、依據介面的引導完成任務。滑鼠移上去要變色、動態效果、進度條、Alert 等等,都屬於介面的行為。
平面設計不會有滑鼠移上去跳選單出來,或是操作錯誤冒出提示訊息,更不會有下載檔案的情況。所以他們很習慣無視「提示使用者」、「引導操作」這兩大介面設計的重點。
- 介面除了互動之外,還包含「資訊架構」,也就是分類、標籤、導覽、搜尋。這 4 項在視覺設計上佔的比例不大,吃的是使用者的思考邏輯:使用者要透過什麼方式找到他想要的資訊?資訊架構在整理內容(圖文影音),用使用者能理解的思考邏輯把內容組織化。
為什麼 UI 設計師需要知道資料來源?舉個簡單的例子...
使用者行為:逛網拍打發時間。
介面行為:顯示商品列表。
系統行為:抓取商品資料。使用者做了某項操作但 App 沒有任何反應,會不會覺得 App 壞了?假如資料非內建需要從網路下載,從網路抓取資料的同時需不需要提示使用者「系統現在正在執行某事」?提示使用者 App 正常運作中,只是動作比較慢。
那 UI 設計師是不是需要知道圖片是內建還是從網路抓取?假如 icon 是內建的、商品圖片要透過網路下載,商品圖片讀取中的狀態是不是要跟使用者講一聲免得他以為壞了?
Posted from Diigo. The rest of xgreeco group favorite links are here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